不仅如此,该文件还特别强调了学前教育补贴制度,保持了政府“对弱势群体进行补偿”政策的特点。此外,随着学前教育“大覆盖、基本保障”任务的初步完成,“质量”必须成为政府投入的重点。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在后续工作中强调以质量为导向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激励,以改善教师待遇,降低师生比例,实施优质课程。为了实现未来15年学前教育发展的任务,各级政府应进行可持续的制度设计,为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系统、全面的制度保障。包容性幼儿园系统。在未来15年,各级政府应逐步打破现有的公民办公室划分制度,建立一个无障碍、负担得起和基本质量的包容性幼儿园系统。这种包容性幼儿园应该由现有的公立幼儿园、公立幼儿园和包容性私立幼儿园转变而来。这意味着政府应做好三类幼儿园的规划、设计和过渡制度。省级学前教育管理系统总体规划。自2010年以来,中国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改变了以前的“城市教育区县办”和“农村教育农民办”的体制。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也已经形成了“以县为主,县镇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县政府和乡镇政府对学前教育负有不同的责任。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由于县级财政基本上是“粮食财政”,发展学前教育的底线责任必须向上转移,资源动员能力较强的省级政府应统筹规划,更好地支持薄弱区县学前教育的发展。人均生活费财政分配制度和人均生活费公共分配制度。目前,我国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在不同体制的幼儿园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在“财政随建”的背景下,我国约60%的幼儿园很少或根本没有政府财政资金,这意味着财政投入在不同幼儿园、不同身份的教师和家长之间是极不公平的。为解决学前教育财政投资的困境,顺应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大趋势,我国未来学前教育财政投资体制应由“跟随建制”向“跟随子女”转变,即建立按生财政拨款制度和按生公共基金拨款制度,建立“以子女为本”的财政投资导向。编外教师同工同酬的制度。在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阶段,中央政府提出通过人均财政拨款和专项资金解决非常任教师同工同酬的问题。然而,在“两阶段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后的两年中,地方政府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没有太多的好经验,只是进行了一些零星的探索。归根结底,解决非常任教师同工同酬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取消编制,消除常任教师和非常任教师之间的身份差异,并通过面向儿童的财政投资完全实现同工同酬。面向过程的幼儿园质量评价体系。在我国行政主导的幼儿园质量评价体系中,结构性质量指标往往占据重要权重。随着课堂评价系统(课堂互动评价系统)的不断本土化,质量评价必须从硬件转向软件,从结果转向过程。以结构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将区县管理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硬件上,过于强调建设性的投入,而且导致幼儿园教师忽视了师生互动过程的质量。建立以过程为导向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可以加强区县两级学前教育的质量导向财政投入,而且可以提高教育质量
“三年行动计划”是对“十大国策”的重大创新,是将《教育规划纲要》从中央政策文本转化为地方教育行动的重要指南。中国学前教育在过去五年的跨越式发展是基于各级政府精心制定和实施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西部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质量建设工程。在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一阶段,各级政府都注重扩大资源,特别是广泛建立公共乡镇中央公园。在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阶段,除了扩大资源外,重组、建立机制和提高质量已成为四项并行任务。未来15年,各级政府必须重点抓好中西部地区农村乡镇中心公园的质量建设。通过实施农村幼儿园教师支持计划,可以有效保障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改善他们的专业发展空间。幼儿园园长建设规划。《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合格的校长应具备六项素质: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引领保育教育、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整外部环境。因此,建设高素质的幼儿园园长必须从六个方面入手,从幼儿园层面、区县层面、国家层面入手。计划提高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阶段,改善学前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指导网络已成为提高质量的核心问题。目前,全国各地在教学科研力量配置、教学科研人员素质和教学科研人员工作方法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学科研人员配置不到位;第二,教师和研究人员的专业素质需要提高。第三,深入基层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短缺。因此,首先,教师和研究人员应根据该地区的教师人数进行分配,而一线校长和骨干教师应被聘为兼职教师和研究人员。其次,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培训。其次,要建立面向基层的教学科研人员工作体系。幼儿园课程改革项目。为了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微观层面的课程改革是核心条件。例如,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师范大学在2014年开始推广游戏课程项目。通过优先支持农村地区的乡镇中心公园和城市地区的薄弱幼儿园,他们试图从“底层”和“弱势”两个方面提高江苏省的学前教育质量。(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是江苏大学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03-01-02)的相关成果。PPZY2015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