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转型期的孩子会厌学?一年级的孩子有厌学的倾向。其实这就是过渡期的表现。孩子到了一年级就要换角色,自然会出现一些不适合的情况。这个时期并不要求父母过多关注孩子的成绩,应该重点引导孩子度过这个时期。
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早教,我也不例外。
儿子成年了,我凡事总和他讲道理。这样,他更早熟,比身边同龄的孩子懂得多一点;用脑筋急转弯测试他,他脑子转得比邻居家的孩子还快。所以,我让他早点上学。
记得我儿子小学一年级5岁半,在我们县比较早。为此,我也提前约了人,但没几天,他就不像幼儿园那么想去了。他说:“学校总是教那些‘'' o’e’,真烦人!”
我跟儿子说过几天老师要讲点新东西,然后我哄他去学校。但是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一脸苦相,还埋怨老师不讲有趣的事。
我儿子作业做得不好。练习生词时,他经常边写边睡着。这时候我不忍心叫醒他,但又怕他第二天去上学被老师批评,就给他写了,故意写歪了以免被老师看到。
这样的后果就是我儿子的字一直到现在都很糟糕。我经常跟他开玩笑:“让一只蜘蛛用墨水在纸上爬行,它比你写的字好。”但是当时我没有想到后果。我只是心疼坐在茶几上(桌子够不到他)的儿子,不忍心叫醒他,更不忍心骂他。我今天说的就是举个反面例子,家长千万不要模仿。
他学算术就更难了,因为他已经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了。结果他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次考试排名都比较靠后,尤其是算术,好几次都考了最后一名。
早期家庭教育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是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因为孩子觉得自己会比老师有更多的技能,自然不会喜欢学校,也不会佩服老师,所以一个学期上下不来,就会形成孩子不想学的习惯。
很多从小聪明平庸长大的孩子,在这个融合期并没有很好的过渡。这个过渡阶段是孩子生命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恰恰是这个环节容易被我们的父母和老师忽视。父母觉得一年级不是很重要,孩子上学前学了很多东西,不太注意孩子的学习;而教师多侧重于学科管理,从而忽略了现阶段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果家长此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沉醉于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聪明,一旦努力学习就能迎头赶上的美好感觉,那么孩子几乎就会被耽误。因为这不是他想不想努力学习的问题,而是他会不会努力学习的问题。
在我看来,在新的教育体系构建之前,早期的家庭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习惯、道德和性格的培养,而不是帮助孩子提前填满太多的知识。因为这个时候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工作作风的关键时刻,是一个人人生的奠基期。现在,“融合”是一个时髦的名词,我们家长要认真学习,认真对待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融合,不要让孩子迷失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让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远离青春期孩子的成长,需要关注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厌学心理,这是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精神科临床诊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沈家宏走到了一起。
叛逆的父母是亲密的朋友
一项关于中学生叛逆行为的调查显示,25%的人说自己经常有,59%的人偶尔有,16%的人是别人。在调查中,10%的人在年轻时就开始叛逆,67%的人在初中开始叛逆,23%的人在高中叛逆。沈家宏介绍说,孩子长大后,有两个逆反心理的特殊时期,2-5岁是第一个消极期。从12岁到15岁,这个年龄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身心发展较快,独立意识增强,逆反心理和行为增加,导致父母不愿意做一些事情。
“对孩子来说,最亲近的应该是父母,但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第一个选择倾诉的对象不是他们。”沈家宏说,调查显示,58%的孩子会在第一时间和朋友聊天,5%的孩子会和父母聊天,23%的孩子选择保密,14%的孩子是别人。
沈家宏介绍说,孩子虽然和父母在一起叛逆,但是和同龄人变得亲近。从第一天开始,孩子对家庭的依恋就会转变为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和稳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举止、言谈举止、兴趣爱好、衣着打扮都是受伴侣影响的,信任伴侣胜过父母和老师。
相应的,沈家宏介绍说,现在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很关心孩子,但是除了学习成绩,对孩子似乎一无所知,沟通越来越困难。
儿童的成长需要“无条件”的关注
根据一些中小学的调查数据,中小学生的厌学率已经达到30%,但实际情况比这个数据还要严重。厌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个棘手问题。沈家宏说,厌学心理的形成有主客观因素,关键是家长也要采取正确的疏导方法。
沈家宏表示,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选择工作越来越困难,这进一步促使家长对成龙寄予厚望,并倾向于注重智力教育,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在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多吃点”,买各种辅导材料等。超过了学生的心理负荷。所以他建议对小学生不要太严格。
特别是有些家长只关心孩子成绩好不好,却对成绩的获得过程和方式漠不关心,忽视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只要求孩子学习再学习,导致孩子厌学。
如果孩子成绩好,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会“撤回”关爱,甚至冷眼相待。这是很多父母的两张脸和态度。沈家宏说,孩子的成长需要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不管孩子表现如何,他作为人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不会因为外界的奖惩和地位而改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孩子愿意做什么,不愿意做什么,往往是由兴趣决定的。”沈家宏说,父母要想让孩子有什么兴趣,就要提供相应的环境刺激。要让他们的兴趣持久,父母需要关注他们的成功,一点点欣赏就能激发他们百倍的热情。
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积极的性格形成与父母的表扬密切相关。沈家宏认为,孩子的进步,即使是小进步,也应该得到肯定和表扬,当然要注意避免过度奖励。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要简单粗暴,更不要粘在一起。他们应该平等地与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给予及时的关心和指导。
沈家宏建议家长可以帮孩子挖掘教材的有趣点,这是兴趣的来源。如果一个孩子对某一门学科缺乏兴趣,学好它并不容易。就像孔子说的:“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也
家长要帮助孩子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把枯燥的学习变成生动灵活的学习,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沈家宏说,父母可以多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给孩子做个榜样;也可以带孩子边玩边参观、旅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