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群体中讨论学区住房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不支持的,有不反对的。现在青岛中学遍地开花,吹了一池泉水,惊动了那么多成龙的家长,成为学校宣传的免费传单。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我特别理解大家的心态,中国特色,青岛特色,成才压力大,失败后果严重。每个孩子都肩负着家庭复兴或延续荣耀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修远忙忙碌碌。看到高不可攀的房价一天比一天高,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谁是不慌不忙的正常人?
贾平凹有一本小说叫《浮躁》。就像小说里的主角一样,我们的父母已经失去了常识,永远不会接受任何刺耳的话语。有的甚至把任何与自己教育理念不符的话斥为谬误,想把它们打翻,踏上一万英尺,让它们永远无法翻身。
再说两个邻居。有一个邻居是我小时候老家的邻居。我父母没有能力种地,但也不愿意种地。他们在家里开了个“棋牌室”,说棋牌室是赌窝。他们的儿子和我一样大。通常他最看不上父母,以至于被警察砸了拘留。那时候他小学还没什么可读的,父母也终于没救了。但是,他的成绩越来越好。他考上了县城高中和武汉大学,在上海找到了工作。七八年前,他回到家乡,见到了父母。当他得知自己要在上海结婚时,找到一个湖北女孩,问他父亲:“不要准备首付。”他父亲盯着我。这些钱在哪里?他能买就买,不能就别结婚。去年回老家,发现他父母已经不在老家了。问的时候才知道他在上海买了房子,带着父母来上海看我的宝宝。
另一个是我十几岁来青岛的邻居。父亲是下岗工人,母亲没有工作。他们俩脾气都不好。我记得每天打架。吵架的时候,我妈回我妈家,他爸离家出走。他经常离开两三天,弟弟被扔在家里。饿了就去楼里找人吃饭。有时候吃不下就去地里摘黄瓜西红柿,用水吃。
后来我就想,他们为什么不染就能出淤泥,不染就能清涟漪?更何况他们有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欲望。有脑子,有智商,还有这个我们父母一直在回避的问题。
那我就说说我自己的经历。我从老家来青岛,转学到一所特别差的初中。当时初中是要考的。这个学区的好学生都考上了这个学区最好的初中,考不上的都分到这个差学校。所以我一开始并不是特别突出。过了一年多才慢慢好起来。三年级的时候做过一次题目,好像把一篇短文的中心意思总结成了六个字。语文老师问不出对方的时候就一个一个问全班,结果最多总结一个字。全班只有我总结了六个单词,前五个单词和标准答案一字不差。语文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觉得,‘据说只有差老师才算不差学生,这只是自欺欺人,人与人之间智力是没有办法区别的’。这个‘没门’让我上二中的时候感觉更明显了。我再怎么努力也绝对不可能排到全校前50,但是有的同学很容易就学好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距是一种严重的伤害。努力,学区,氛围,只能有限的提高成绩。以前农村老太太经常说这个孩子是学习材料,那个孩子不是学习材料。在我们印象中,这样的评价太主观武断,家长是绝对不可能接受的。但其实也有道理。有的孩子真聪明,有的真可怜,有的有外在天赋,有的有内在
社会的魅力在于多样性和多态性。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变成一样。哪里有那么多校长,那么多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多必不可少的学区?
娃娃都是好娃娃,但不一定都学会欺负幼苗。很多父母在逼草长树,逼苹果结西瓜,自己的孩子也在受苦。我很欣赏那些善于发现孩子特点,培养孩子特长,鼓励孩子进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努力,激发孩子内心动力的父母。
互相鼓励,不喜欢喷,欢迎交流。
来自:安卓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