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从事教育多年的教学工作者,我听到“粗心”这个词太多了。很多学习成绩跟不上的孩子,每次考试后对自己成绩不理想的第一反应是:“这次,我又粗心了!”“如果我细心的话,绝对不是这个分数。”……这种情况下,我听学生说的太多了。他们总觉得自己掌握了每一个知识点,但是考试很难拿满分。而且,只要他们在考试中犯错,就会被归结为“粗心”,甚至学生和家长都会心安理得。
这其实是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
粗心!真的不可避免吗?这不是不拿高分的借口!
在我和同事这么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试中将近一半的错误都是“粗心”造成的。包括现在,当我给一些孩子上精英班和公益班的时候,我明显会有这种感觉。
他们都认为“粗心”是非智力错误。“所有的难题都能做,简单的题都是错的。不是没有,就是不小心。粗心是态度问题,有正确的态度就不会粗心。”——,一个混蛋,简单粗暴地把问题归结为“态度”、“粗心”、“错误”等不可考虑的因素。其实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态度,仅仅是麻痹自己寻求心理安慰。
所以我们会发现,每一次考试都还是会出现粗心的情况,粗心变成了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因为你从来没有关注过粗心背后的逻辑。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们对“粗心”问题的思考不能永远停留在“粗心”的层面上。这背后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过去没有深入思考过,也没有试图解决。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这里我给你以下五种方法。当然,如果家长朋友对孩子的学习有什么具体问题,也可以直接和我沟通。
解决“粗心”的五种方法如下:
1.正确评价自己
只有认清自己的实力,才能帮助自己更好的认识到学习中的问题。
我们常常把自己最好的表现误认为自己的实力,而低于这个水平的就被认为是粗心大意。其实这里所谓的“粗心”,隐含着很多知识上的错误和遗漏。
一个学生的成绩应该围绕实力呈正态分布:
粗心!真的不可避免吗?这不是不拿高分的借口!
比如小明平时的分数可能是80左右,下次考试可能会考100或者50。
80分是在“粗心”、“失误”等各种综合因素影响下得到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可以大致反映学生的真实实力。
小明得了100分,但这100分不是小明的实力,而是小明最好的发挥。平时我们父母常说的是“我的孩子能考几分?”,也就是说最好玩。“发挥最好”是一个学生理论上能拿到的最好成绩。这个分数可以作为下一步的目标,但不能作为填报志愿或自我认知的标准。
对于实力差的学生来说,“粗心”根本不是首要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基本概念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