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说童年无忧无虑,但恐怕更多时候只是成年人的一厢情愿。
有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很胆小,很难融入社会生活。有时候,孩子突然变得难以沟通,粘人;另一方面,孩子的另一面似乎总是被注意力不集中所困扰,突然变成一个爱打人的暴躁的‘小怪物’。
童年是各种元素的复杂混合体。也许它真的是广义上的快乐,但它的背上总是难以掩饰恐惧、愤怒和不安的阴影。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面临着未知的挑战和压力。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证明,几乎所有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案例-
贝贝,两岁半,是个敏感的孩子。龙龙和贝贝像往常一样在公园里愉快地散步,穿过池塘边的小路。突然,一只青蛙跳过了石头路。贝贝吓坏了,尖叫着跑出池塘区。贝贝的妈妈知道后,立刻想带贝贝回池塘,让贝贝消除恐惧。她一直对孩子强调:“你不是最喜欢动画片里的小青蛙吗?小青蛙没什么好怕的!”但是贝贝无法动弹,坚持要妈妈马上带她出公园。这时,在短暂的恐惧之后,龙龙等小朋友重新进入了追逐游戏。
因为她刚来公园,正要离开,贝贝的妈妈就开始一路赌气地发泄:“人家都看到了,人家不怕。怎么玩怎么玩,青蛙有什么可怕的!”
然而,贝贝的恐惧并没有就此结束。很长一段时间,她拒绝再走公园的小路。风吹树枝的沙沙声吓了她一跳。她开始不喜欢去公园玩,只能在室内活动中放松。每次到了一个树多草多的地方,贝贝就开始觉得吃紧,要求赶紧离开。我妈每次都不耐烦。——“有什么好怕的?”“告诉你多少次了!没事的!”“你看到别的孩子有你吗?你快3岁了,怎么还这么胆小!”
以上场景和文字你熟悉吗?这些容易否定和鄙视孩子感情的话,是不是经常从一些家长嘴里说出来?我们很容易鄙视孩子的恐惧。也许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孩子,但我们不能直奔主题。最后,我们陷入了焦虑的漩涡。
经常评价孩子懦弱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总是焦虑地描述孩子的“懦弱”和“不堪”,仿佛孩子的“懦弱”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对孩子的未来深感忧虑,害怕孩子在社会上受欺负,害怕自己无法保护自己,承受挫折,享受挑战,等等。
在这些描述的背后,我总能听到这些父母世俗标准的潜台词。他们大多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开朗活泼勇敢自信,在很多场合落落大方才能给自己“长脸”。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换句话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胆小的孩子等于性格不好,80%的父母希望通过锻炼彻底改变孩子的性格。我甚至发现,很多胆小孩子的父母,往往会用复杂的话语包装出一丝辛酸,但本质传达的信息是,三三三五四,在反复的安慰和安抚都没有奏效之后,开始对孩子产生深深的失望,认为孩子在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尴尬,同时也深深的担心孩子的未来,害怕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被欺负和委屈,在以后的各种比赛中变得无法保护自己。这些家长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虎妈鹰爸”的道路,认为严格和鞭策是改变孩子性格的唯一途径。众所周知,剧烈的压力会把孩子推向深渊。
上面这篇文章里贝贝的心理是怎么回事?现在先抛开父母的问题,简单探讨一下孩子的安全体系。贝贝检测危险的功能很好用。她发现了潜在的危险,并立即判断她从未见过的真正的青蛙与漫画中的青蛙有很大不同。她敲响了自己的警钟。这些都是很完善的反应机制,但是贝贝的解除警报机制出了问题。她的闹铃时间太长,她妈妈想强行帮她解除闹铃,但是没有效果。最后,她妈妈开始生气,变得不耐烦,这让贝贝的恐惧更加强烈。
而龙龙的警报响了,但发现安全后及时解除。
父母用各种方式描述孩子的恐惧。其实孩子的恐惧不外乎以下几点:对陌生环境和事物的恐惧;对特定物体、动物或声音的恐惧;害怕与人交往,难以融入同龄人;不敢尝试新事物;很难接受生活中的变化。
事实上,几乎所有胆小的孩子的恐惧都可以分为以上几种类型,尽管孩子的恐惧表现形式可能千差万别。究其根源,孩子的恐惧从何而来?恐惧的来源在哪里?很多家长通常会提供很多线索,但都很模糊。
事实上,早在1918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行为心理学创始人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就给出了明确的标准答案:——恐惧是习得的。
行为心理学的著名创始人约翰沃森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人类行为——,无论是正常的还是病态的,都是后天习得的。换句话说,环境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模式,而家庭陪伴几乎可以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恐惧在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父母要用比孩子更敏感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随时提醒自己远离孩子的对立面。其实还在成长的孩子还没有成熟到真正独立面对世界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