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不要让“听话”伤害孩子)
主题
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是很多父母的期望。
但是家长发现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会越来越失望。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自主意识更强,父母也处于中年的各种压力下,他们之间的矛盾会变得更加激烈。
最近热门电影《狗十三》引发了很多关于“懂事听话”的讨论。青春期的李与父亲在一系列冲突中周旋,在失望中逐渐妥协,学会伪装,最终变得“懂事”。
测试
电影中父母的常用语有哪些?
1。“孩子知道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我这么做是为了你好!”——说服不了李去玩,她爸爸就把孩子的兴趣班换了,把她最喜欢的物理课换成了英语课。
2。“你爸每天上班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你爷爷奶奶都老了。你要长大,要懂事。”——中年人活在痛苦中,期望女儿体谅。
3。“孩子知道什么,你就行!”——李心爱的狗丢了,大人给孩子买了新狗,逼她同意是之前丢的狗。
4。“以后你就明白了,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李因为觉得受了骗,不受尊重,就出去喝酒造反。奶奶差点丢了她,爸爸把李打了一顿,告诉她,她爱她。
5。“你是爸爸的骄傲。你要爸爸今天满足你!”——李婉获得全省物理一等奖,父亲高兴地说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但是如果孩子成绩不好,还会被这样对待吗?还是爸爸的骄傲?
这些典型的话,体现了家长所倡导的“听话教育”。父母自称“为你好”,到底是为了孩子好?
专家建议
“不服从”对孩子的成长有两个积极的作用
特邀观察员:白(心理咨询师,畅销书作者)家长对“孩子不听话”的感知其实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偏差解读。
事实上,孩子的不服从对他的成长有两个积极的作用。
第一,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曾经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和性格特点塑造自己的成长。但当他逐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需要完成自己对很多事情的判断、思考和决定,这促使孩子否定。
他们会否定所谓的权威,也就是家长或者老师,来实现自己的话语权。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候他对父母的否定或对抗,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对错问题,而是对错问题,我首先要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对孩子所谓的不听话的担心,是害怕孩子在错误的认知中发展,产生错误的想法或坏习惯。然而,如果父母能够理解孩子建立自我意识的需要,他们就会认可这种孩子积极的思维、勇敢的决策和承诺。认可孩子的行为,并在行动内容上引导孩子。
第二,孩子不懂事,不听话的原因是没有被父母“看见”。孩子长大后需要被父母看到。这种景象不是眼睛的景象,而是孩子真实存在的景象。
比如电影《狗十三》里,李婉的父亲其实是通过孩子的优秀或理解,来滋养自己作为父亲的荣誉感、价值感、存在感、虚荣心,或者是在没有真正看到孩子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个自己作为父亲的景象。他所谓的“一切为了你好”“你太小不懂事”本质上是说我不需要见你,你只需要完成我的一个愿望。在这种成长环境下,因为孩子没有被父母看到,他们会以各种折腾的行为试图进入父母的视野。
孩子的这种自我表现在父母眼里似乎更无知,更不听话。会进入恶性循环,形成高强度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孩子小的时候,会顺从地从父母那里得到他想要的爱。但是孩子心中看不到的孤独和愤怒是不会消失的。它会等待一个搬家的机会,当孩子感到特别有压力和挫败感的时候,仍然会处于拖延叛逆期的状态。
因此,对于青春期前后的孩子,父母应该分别观察孩子行为的结果和动机。第一,回应很多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需求。当一个孩子觉得我被父母充分看到、尊重、欣赏时,他的行为会自动调整。
陪伴孩子,让他们探索成人世界
特邀观察员:段新兴(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其实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把孩子的世界和成人的世界连接起来的过程,需要隐藏一部分人格并与之交融。所以,成长中一定有痛苦。为了长出新的喙,鹰必须彻底改变自己,痛苦地打掉原来的喙。蛇的剥皮也是如此。成长是一种蜕变。所以,对于孩子成长为成人的世界来说,成长伴随着痛苦和创伤。
大家要注意的是,大人和孩子完全是两个世界,孩子的世界是童话世界,是一个自我构建的完整世界,更感性,更美好;成人世界是另一种现实,与现实有关,但每个孩子都要成长为成人世界,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
在孩子眼里,成人的世界是由谎言组成的,因为听了太多成人的话,“我打你是因为我爱你”,“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你这么无知,让我
们很伤心”等,其实人生是一个经由个人经验构成的世界。因此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尝试,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要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些不舒服,挑战父母,允许孩子走一条与父母不同的路。同时,也要允许自己保持自己成长的节奏。家长要做的是陪伴,与孩子一起制订并且遵守家庭及亲子规则,让孩子自己探索着进入成人世界,而不是一把将其推入成人的世界。
■名师观点
太听话的学生越长大越受挫
特邀观察员:王笃年(北京市十一学校特级教师)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每接一拨儿新生,都会发现有不少“乖孩子”。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毫无主见,凡事都要来问你的。你若不给出明确的路径,他便束手无策了。
一次,我让学生选择生活中五六个液体样品,测定其pH。大多数学生比较兴奋,也如期交来了报告。但是,中午时间一个“可爱”的大男孩来请求我,“老师,您教室里有没有现成的药品啊?我取几样完成您布置的作业。”我一时无语……
这样的孩子,根本也就不会提出问题。因为他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家长操控的“机器人”一样,至于何时能够形成点自己的个性,不得而知。
第二类,那就是一板一眼,听课、作业都特别认真的学生,也很有礼貌。但入学不久,他就开始陆续发生状况啦!为什么呢?高中课业重、作业多、每天都写不完。于是他天天熬夜,还几乎不见成效,考试分数少,还一心回想着自己初中的“辉煌”,内心不断纠结。最终可能走向崩溃。
这一类学生,从小被训练得把老师、家长奉为自己的主宰。除教科书外不读别的书,除卷子外不写别的东西,视野狭窄,后劲不足,可悲可叹。
所以,我更喜欢那些有自己的思考,能够敢于争论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时时让你感受到他的成长带来的喜悦,而且能够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
如何培养这种孩子呢?家长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成长。孩子问的问题不一定能够全部解答,但是绝对得耐心、尊重,孩子的想法必须得到满足、或者引导,而非压制。其实,根本上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权益。他的学习不是为明天的生活做准备,今天的学习就是他的生活、他的人生,不比大人的人生品质差。
实习编辑:郝颖利
责任编辑:张佳睿